公司新聞
秋深露重,詩意金秋
寒露,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七個節氣,秋季的第五個節氣,通常出現在每年公歷10月7日至9日。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,晝夜溫差顯著拉大,晨露因寒氣凝結更甚,故有“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”的物候特征。作為干支歷戌月的起始,寒露不僅標志著氣候的轉折,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與農事智慧。
氣候特征與自然物候
寒露時節,南方秋意漸濃,氣爽風涼,少雨干燥;北方則已現初冬景象,東北、西北部分地區千里霜鋪,與南方秋色形成鮮明對比。元代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將寒露分為三候:一候鴻雁來賓,zui后一批鴻雁南遷;二候雀入大水為蛤,古人因雀鳥消失、海邊蛤蜊增多,想象雀鳥化身為蛤;三候菊有黃華,菊花在陰氣中綻放,成為深秋的象征。此時晝夜溫差可達10℃以上,晨間露水濃重,白天雖秋高氣爽,但夜間氣溫驟降,需注意“寒從足入”,民間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”的諺語。
傳統習俗與文化傳承
寒露習俗融合了自然觀察與生活智慧。北京香山紅葉zui佳觀賞期恰在寒露,游人紛至沓來,感受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的意境;江南地區盛行“秋釣邊”,因氣溫下降,魚兒游向淺水區,釣魚易有收獲;民間還有“寒露吃芝麻”的習俗,芝麻可榨油、做糕點,具有滋陰潤燥之效;菊花盛開,飲菊花茶、品菊花酒成為風尚,重陽節亦常與寒露相鄰,形成“菊月”文化。此外,吃母蟹、賞菊、登高等活動,均體現了古人順應天時、享受秋日的雅趣。
養生智慧與農事指導
寒露養生強調“秋冬養陰”。飲食需滋陰潤燥,宜食芝麻、核桃、銀耳、梨、藕等,少食辛辣油膩;作息應早睡早起,順應陽氣舒達;運動宜選擇舒緩項目如散步、太極拳,避免過度出汗耗氣;足部保暖至關重要,可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。農事方面,北方需抓緊播種冬小麥,南方則搶收晚稻、播種油菜,同時防范“寒露風”對水稻的冷害。華南地區可能出現綿雨,需搶晴收獲播種,確保“三秋”進度。
詩詞中的寒露意境
歷代文人常以寒露入詩,寄托秋思。白居易《池上》“裊裊涼風動,凄凄寒露零”描繪秋景蕭瑟;元稹《詠廿四氣詩》“寒露驚秋晚,朝看菊漸黃”寫盡菊花盛放之姿;王安石“空庭得秋長漫漫,寒露入暮愁衣單”則流露出秋夜孤寂之感。這些詩句不僅記錄了節氣物候,更成為中華文化中“秋思”的經典意象。
現代意義與生態啟示
在當代,寒露的智慧依然具有指導價值。氣候學上,它提醒人們關注氣溫驟降對健康的影響;生態學上,菊花、紅葉等物候現象成為自然教育的生動教材;文化上,寒露習俗的傳承增強了民族認同感。面對氣候變化,寒露的“適應與調和”理念更顯珍貴——既順應自然節律,又通過科學管理(如農事調整、養生保健)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。
寒露,是秋的尾聲,亦是冬的序章。它以露為筆,以風為墨,在天地間書寫著季節的詩篇,既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智慧,又蘊含著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深刻理解與詩意棲居的追求。在這個秋深露重的時節,不妨放慢腳步,賞一葉紅楓,品一盞菊茶,感受寒露帶來的寧靜與豐盈。
返回頂部
掃一掃 關注我們